(相关资料图)
“土壤盐碱度平均为3.65‰,平均亩穗数42.37万、穗粒数33.26粒、千粒重根据山东省审定公告41.5克计算,八五折测产亩产497.1公斤。”6月12日上午,东营市垦利区农业农村局邀请专家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抗旱节水耐盐碱小麦新品种济麦60进行测产验收。而在去年6月5日,在对土壤盐碱度平均3.75‰的济麦60大田测产验收后,八五折测产亩产为460.98公斤。
“这个地块和去年的一样,都是种植户自己常规管理,产量比预想的要高一些。特别是在去年11月断崖式降温的情况下,济麦60基本没有冻害,说明这个品种表现比较稳定,抗冻、抗旱、耐盐碱性很突出,产量水平也不错。”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曹新有研究员说。
当天测产的大田地块约150亩,位于垦利街道东兴村,是种粮大户王效海所流转的2000多亩土地中的一块“试验田”。“这块地盐碱度高,过去一直种棉花,2021年我流转过来以后,也不敢种小麦,种上了春玉米。但是春玉米只能种一季,土地流转费每亩地每年650元,农药、化肥、种子都挺贵,效益低。去年听说济麦60在盐碱地的产量很高,我去现场看了确实不错,当时就定了种子,想试验性地种种看看。”王效海原本以为小麦能有700多斤的产量就很好,没想到测产到了900多斤,这让他有些喜出望外。
采访中,记者发现,和王效海一样,在盐碱地上耕作的农民,对于种小麦普遍缺乏“安全感”。他们通常要种上3种以上不同的麦子,想的是就算年景不好,至少能有一个品种可以“保底”。测产现场,来了不少附近的农民,他们对小麦新品种格外关注,你一言我一语地比较讨论着。
垦利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振阳介绍,垦利区五分之四的耕地是盐碱地,再加上农业用水严重依赖于黄河水,淡水资源相对缺乏,发展高效旱作农作物是优先的选项之一,尤其是推广节水抗旱耐盐碱的品种,可以有效让农民增收致富。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刘彦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