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常书鸿全集》忆常书鸿故居陈列
罗华庆
今春收到了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常书鸿全集》,十册著述、画作,厚重、精妙。沉浸其中,关于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和常书鸿先生故居的往事,一一浮现在眼前。
(相关资料图)
2004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60周年和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事业开创者常书鸿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子,作为纪念,敦煌研究院决定在莫高窟中寺和上寺原址筹建“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
莫高窟中寺和上寺,位于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南侧,两寺相连,中寺在北面,上寺在南面。
中寺前院门上有“雷音禅林”匾额,从匾额纪年中可知中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清末民初重修。寺分前后两院,前院名雷音禅林,后院名皇庆寺,至今后院面北门上仍有墨书“皇庆寺”三字隐约可见。自建寺以来中寺一直作为宗教寺院,由喇嘛居住管理,香火旺盛。1943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建之时,中寺被收归国有,作为研究所的办公地点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初。后因研究所力量的壮大,办公条件的改善及保护文物古迹等需要,办公区域迁至窟区以外,中寺逐渐荒废。
上寺又名“天竺寺”“雷音寺”,与中寺同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清末民国初年重修。寺分前后两院,是传统的小寺布局,单间的山门,山门两侧立枋有红底墨书的对联,上联“绿水青山多妙趣”,下联“白云芳草自知心”,颇有禅意,只可惜字迹已不清晰。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前后上寺前院北厢房由住持易昌恕喇嘛居住,院中正面是佛堂,后院南耳房由易喇嘛的徒弟徐喇嘛居住。国画大师张大千1941年至1943年在敦煌临摹壁画曾住在后院北厢房,其余房间是客房。文物研究所成立后,上寺大部分房屋渐渐都成为文物研究所的职工宿舍,一直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初。
为纪念敦煌研究院建院60周年暨常书鸿先生诞辰100周年,敦煌研究院对中寺上寺动工维修,于2003年秋修缮完成,2004年8月向游客开放。维修采取“不落架,修旧如旧”的原则,同时保留房屋的原有办公职能,中寺前院主要有常老的办公室、会议室、庶务组办公室、美术工作室等。后院主要有常老的起居室、职工宿舍等。前院中间耸立的两棵古榆树,高约15米,树冠直径约10米,树干直径约150厘米,树皮粗糙,历经沧桑依然枝叶繁茂。据考古发掘得知,此树也应为建寺之初栽种,至今有240余年的历史。
根据院里的规划,中寺的房舍用于展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创立的历史,上寺展示敦煌文物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的历史。中寺院内其中重要的部分是常老的故居陈列,由常老的办公室、起居室、陈列室等组成。办公室位于中寺前院右侧,根据上世纪60年代一张常老在此的工作照片复原陈列,有办公桌、书架、画架及油画复制品等,再现了当年常老工作的场景。办公室的隔壁是常老的年表室,记述常老从1904年出生至1994年逝世走过的90个春秋的历程。中寺前院的正殿是视频播放室,播放与常老有关的视频。
中寺的后院是常老的起居室和陈列室,起居室位于后院北侧,由一个串联的三间房间组成,正中房间进门是客厅,客厅西边房间是卧室,东边房间是厨房,房间的摆设都是常老生前使用的物品。门口有两棵梨树,东边的一棵是酥木梨,西边的一棵是长把梨。在常老的回忆录中说到这两棵梨树的品质很好,年年结果累累,每当梨熟的季节,常老便把梨摘下来分给大家,享受丰收的喜悦;或在树下放一张小桌和几张小凳,一家人常在这里吃饭或招待客人。自1943年9月举家搬至敦煌,直至1982年离开敦煌,常老一家就一直住在这里。
后院的正殿,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时期是壁画临摹的展示室,后几经改变用途,最终成为库房,经维修后辟为常老油画陈列室。进门正中是常老的铜雕胸像,由中国美术学院叶庆文教授创作,像后是常老1991年88岁书写的格言:“人生是战斗的连接,每当一个困难被克服,另一个困难便会出现。人生也是困难的反复,但我决不后退,我的青春不会再来。不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一定要战斗到最后。一九九一年六月六日八十八叟常书鸿”,油画陈列选取常老不同时期油画的代表作品,展示了常老非凡的油画艺术成就。南侧的文献陈列室,展示常老从事敦煌文物保护、艺术研究的手稿、著作、论文等学术成果。
在中寺与上寺中间的过道有磨房,因年久失修塌毁,现在看到的磨房是根据常老的油画《磨房》以及退休老职工范华的回忆重新复原的。
上寺前院是敦煌文物研究所时期的陈列,后院是敦煌研究院时期的陈列,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取得的辉煌成就。
院史陈列馆自2004年开馆迄今将近20年,是许多来莫高窟参观游客的打卡胜地,它也成为了弘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莫高精神和纪念常书鸿先生的重要阵地。
(《常书鸿全集》,常书鸿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