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进行时》报道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奋战在科研一线,用集智攻关逐梦星辰大海。在山西铁路装备制造集团电务器材公司“张伟创新工作室”里,29岁的年轻工程师冯起斌,正心无旁骛的沉浸在电液转辙机智能设备的技术研究中。
电液转辙机是负责铁路道岔转换,改变列车行车方向的铁路电务设备,扮演着火车的“方向盘”的重要角色。由于电液转辙机的正常运行关系到列车能否安全平稳通过道岔,所以它是铁路电务人眼中的“重点关注对象”。每次上道检修时,技术人员都要对每一台转辙机的油位油压、机械指标、运行状态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体检”,这对于电务人来说,着实是一件体量巨大的工作。为了帮助现场技术人员实时动态掌握转辙机状态,减少人员工作量,近年来,山西铁路装备制造集团电务器材公司在持续提升转辙机设备质量的基础上,向电液转辙机智能化、信息化监测设备的研究试制发起了技术攻关。时代总是把历史使命赋予青年,在公司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发展的新征程上,通讯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冯起斌迈上了放飞梦想、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入职单位的第一年,冯起斌就扎根到了车间一线学习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和各类规章制度,从整机组、液压部件组再到运行试验组,他十分珍惜每一个班组的实习机会,用心对待每一个岗位的实践锻炼,产品的哪个部位上什么螺丝,哪个步骤装什么部件,哪种机型要达到什么测试指标,他都要会主动请求老师傅的讲解帮助,自己上手一遍又一遍的实操学习。一年的时间里,他凭借着自己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韧劲,快速从一名“小学徒”成长为合格的“技术员”,为自己今后的创新研发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020年,冯起斌迎来了他职业生涯又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工作需要,他进入了公司“张伟创新工作室”工作,参与到了电液转辙机智能监测、断相保护器等产品的研发试制项目中。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他依靠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总是能轻松地完成一些试验品测试、数据采集的工作。可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一些新设备的控制程序编写、硬件设计等核心工作逐渐交到了他的手中,才让他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重新翻开书本,走进课堂,是肩负起产品研发和技术突破重任的唯一方法。
只有向下生根,才能向上生长。从那一天起,冯起斌借来了大量专业课程书籍和文献资料,仔细钻研相关领域的先进设计思路,他还在网上找到了关于单片机编程、电路板设计软件应用等专业课程,利用自己的工余时间,把自己泡进了专业知识深度学习的世界里。同时,把自己的学习积累一点一滴的融入到产品研发设计的实际中,让自己一行行敲出来的代码,一步步的转化为新产品要实现的功能。当由他参与设计的新型油位传感器、转辙机智能运行试验台等新设备实物展现在冯起斌眼前的那一天,他激动地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一次次的推到重来,换来了新设备的投入生产使用,我仿佛看到梦想照进了现实。”
研学以谋智德,力行成就创新。试制产品终究是温室里的“花骨朵”,如何让它经受住实战的“风吹雨打”,是摆在冯起斌面前的又一个难题。由于智能设备的精密度高,在现场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温度湿度、其它设备电磁干扰的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经常无法达到预期的精确度。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智能设备的功能将面临从“100”到“0”的处境。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敢想敢拼的冯起斌没有向困难低头,他决定从实践中寻找答案。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每天往返于实验基地和工作室,一遍又一般的测试设备,把采集的数据带回工作室研究分析。为了能获得智能监测设备在线路现场使用运行情况的一手数据,他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前往天兰线、大准线、太原站,向电务技术人员现场调研设备的运行情况和惯性问题,帮助他们完成故障排查处理、软件升级安装等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现场经验。在无数个凌晨的铁道线旁,冯起斌留下了躬身前行的青春身影,他把汗水撒在了线路上,把真实的数据带回了工作室。日积跬步,笃行致远,通过冯起斌拼搏和奉献,由他参与的电液转辙机智能检测设备,如今已更新升级至第三代产品,其功能和性能都较之前有了质的飞跃。同时,由他负责设计开发的“电液转辙机智能运行台”已通过测试正式投入车间生产,大大提升了转辙机设备检验效率和产品合格率,每年约为公司节约50余万元的生产成本,获得了第八届“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
千锤百炼才能造就英才,珍惜韶华方能不负青春。如今,年轻的冯起斌围绕行业前沿问题,紧跟公司相关重大科技项目需要持续开展研究工作,在科研创新的舞台上尽情施展才华,把创新的青春书写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书写在自己人生奋斗拼搏的赛道上。